2010年重新改建的香蕉碼頭
位於高雄知名的漁人碼頭旁
不過這裡是今年才重新命名的
所以有聽過、來過的人較少
這次我們也來這裡探險一番
看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的事物~~
香蕉碼頭原名為「香蕉棚」
屹立於高雄港近半世紀,現為高雄市歷史建築之一
50年代台灣香蕉大量出口日本賺進大筆外匯
當時自各地運來的香蕉幾乎全由高雄港包辦
初期沒有任何特殊設備以供存放
將香蕉露天堆置,任其日曬雨淋
為提昇香蕉品質及因應香蕉生產數量遽增
於民國52年,在三號碼頭擴建了一棟雙層香蕉棚
其為配合早期裝置香蕉竹簍之堆疊方式
主體建築的柱距較一般倉庫來的密集
又因香蕉存放空間講究通風,則以露天方式建造
為高雄港唯一一座開放式的倉庫
隨著需求現代化及香蕉輸出趨近沒落,香蕉棚逐漸走進歷史
近年來在高雄市政府港與河邊餐飲機構的努力下
為香蕉棚注入新的生命
便以昔日存放的香蕉為由
於2010年正式更名為「香蕉碼頭」
碼頭裡頭有幾家商店在營業
好像都是河邊餐飲企業的居多
而且都是禮品與禮盒為主
現場可以吃的東西很少
我們買了一隻香蕉雪糕來吃
香蕉的味道似乎太淡了些,都只有吃到巧克力的而已
有點失敗的冰品.....
我們早上10點多到的時候
遊客很少,連店家也是準備中的感覺
建議大家如果要來的話中午過後可能比較恰當
或是去旁邊的漁人碼頭吃個東西再過來走走
畢竟這裡頭的空間很大
人太少的話走起來會怪怪的....
碼頭內的香蕉故事館是我們這趟來的主要目的
雖然空間不大
但裡頭卻擺設了很多當年蕉農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以及介紹台灣香蕉產業的興衰史
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當年的時空背景
其中「蕉棚友」這個諧音取的很有創意
可以解釋成「蕉棚遊」或是「交朋友」
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
當年蕉農們的工作雖然辛苦
卻是個收入相當豐厚的行業
光是民國52年,香蕉就有1億5000多萬元外匯收入
僅次於台塑、南亞外銷收入,年外匯接近台灣的1/3
當年每株蕉年收成台幣近200元
6株香蕉樹相當於現在1套數十萬元「亞曼尼」(ARMANI)西裝
公務員當時月收入是台幣50元
蕉農比公務員的行情好上數十倍
當年苦力割蕉收成,內衣滴滿「香蕉乳」
晚上收工去酒家飲茶
內衣乳漬越多,酒女專找這種有錢大咖
可見當時蕉農們的生活是屬於優渥的
難怪香蕉的台語稱為「金蕉」
除了有顏色上的意思之外
為蕉農們帶來多「金」應該也是其中的含義之一
這些當年留下的紙本資料
現在看來更加珍貴
希望能被好好保存
讓我們後代的子孫也能了解到台灣香蕉風光的過去
來現場看這些東西
可是比從其他管道得知要有趣多囉
其他的古董就留待大家自行觀賞
現場除了部分比較脆弱珍貴的不能動之外
其餘的都可以拿來當道具拍照
是個值得仔細玩味的好地方唷~~
【相關資訊】
官方網站:香蕉碼頭
住址: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23號
電話:07-5612295
營業時間:10:00~21:00
費用:無
【附近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