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雲林共有四大書院
分別為斗六的龍門書院(西元1753年設立)、斗南的奎文書院(西元1843年設立)、西螺的修文書院(西元1847年設立)以及西螺的振文書院(西元1814年)
如今還保留完整的只剩振文書院
書院的前身為文昌帝君祠(建於西元1797年)
供奉五文昌帝君
文祠內設有「振文社」、「義孚社」等社團
於1813年振文社倡議成立書院
經當地文人雅士與士紳捐資興建
1814並於年完成
至今大約200年歷史
為雲林縣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書院的前庭花圃雖沒有種植花卉點綴
但看的出有人在整理
現場少有落葉與垃圾
書院現為國定三級古蹟
在花圃旁設立有介紹牌
上頭有詳細的歷史沿革解說
原來書院成立後至1892年時
因年久失修,院宇頹壞
復由振文社再次大修重建
現今呈現面貌大多是當時所奠定
書院前兩旁都設有「字紙亭」
又稱為聖蹟亭、敬紙爐
乃古人以為文字為倉頡聖人所創
故對文字、字紙不敢有絲毫侮辱或污棄
見到片紙隻字必撿拾丟進字紙爐焚燒
以示敬惜聖賢字蹟
在現存的許多孔廟與書院都可看見
振文書院入口山門
因有三門形體似「川 」字,故又名「山川門」
入了山川門之後為神明的空間
而大家或許與阿宏有相同的疑問
為何這類古蹟的中門都不開啟??
上網查了一下原因
原來只有在三個情況下中門才可開啟
分別為「有人考上了狀元」、「皇帝或總統到臨」、「在迎接神明的時候」
下次再看到這類狀況時
大家就可以好好表現一下啦~~
書院的山川門採「燕尾脊」式建築
也就是屋頂的正脊尾端呈曲線向上揚起
兩端作燕尾式分叉,多為廟宇官宅所用
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的唷~~
正上方有太陽火炬,是鎮災、避邪之物
兩旁「鰲龍」乃書院特色和一般廟宇有所不同
前方有四仙人指路
各種裝飾都有其內涵與意義
至今都保存的很好
也沒有被翻新或是漆上新的顏色所破壞
個人覺得這樣才有古蹟的美感
可惜的是國內許多古蹟與老街翻新後
都喪失了原本該有的fu.......
置於中門的前方的「石鼓」,又名「門枕石」
亦是書院都會有的
其功能為門柱的基礎的一部分
前後夾住可防止門柱搖動
兩旁進出設有高門檻
用意在於尊敬神明(因為入門要低頭看)
而門兩旁之門枕石又名乞丐石
讓比較早到的乞丐有好位置可以「工作」
光一個山門就處處可見古人的巧思
雖然都是回家上網找的
但仍然令阿宏非常配服古人的智慧
書院正廳的樑柱皆為台灣檜木
現在還能保存完整的檜木建築,實屬不易
一般的廟宇屋頂正上方乃二龍護三仙(福祿壽)
而書院及孔廟上方則是麒麟背河洛
因為傳說孔子誕生時
有隻麒麟跑過,方才生下孔子
故以此紀念孔子的偉大
正廳前方有塊斜置的石板,稱為「斜魁」,又稱為龍階、龍吟、御路石
上頭的雕刻雲龍
是神、神轎、天子出入在走的路
仔細觀看龍爪部位
只有四爪!而非真龍之五爪!
其典故是紀念孔子的偉大
將其地位提高至諸侯以示尊敬
這種少了爪子的龍形雕刻
在很多古宅、書院、廟宇都可以見到喔
書院內祭祀大成至聖孔夫子、先師倉聖人(倉頡)及五文帝君
五文帝君即「文昌帝君(梓潼帝君)」、「文衡帝君(關雲長)」、「孚佑帝君(呂洞賓)」、「朱衣帝君(朱熹)」、「綠衣帝君(魁斗天神)」
裡頭的匾額中,「千秋書祖」為書院創建之初振文社同仁所獻
是歷史最悠久的文物之一
正廳內之左右壁面有巨輻壁字
左書「忠孝」,右書「亷節」
乃民國三十六年描自台南「天后宮」
效其彰顯德化之功
亦有如我們現今的校訓明示一般
上方的樑柱文飾非常精美
結構為層層疊疊而上
不僅是古建築之美,更有分散支撐力量及防震之用
考試期間都會有許多信徒來拜文昌帝君
書院內也貼心的設置一些方便的措施
在古蹟中看到這種設置
倒是令我們都覺得很新奇~~
雖然我們沒有拜拜的習慣
難得來這種文人雅士學習的地方
我們也學著入境隨俗
瞧小公主誠心的樣子
不知道他在跟神明進行什麼對話~~
書院內設有一口井,稱為「香井」
此井開鑿年代約在清朝嘉慶初期,迄今已有二百年
井水清澈甘美
早期用木桶提水,有時以杓子一舀即得
井水從未乾涸
不料至民國80年竟然水枯見底
民國76年重修時加高石塊以維安全
書院旁還設有講堂與廟宇
不過我們覺得似乎不是古蹟的一部分
所以並沒有詳細的參觀就是了
來西螺別忘了來振文書院走走
這裡離延平老街與西螺大橋都不到5分鐘車程
順便來趟知性之旅吧~~
【相關資訊】
住址:雲林縣西螺鎮興農西路6號
電話:05-5862765
公休日:無
費用:無
【附近景點】
【交通資訊】
國道1號->下西螺交流道->台1線->左轉興農西路,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