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台北出差幾天,深刻感受到南部不存在的都會生活氣息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台北人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程度,簡直到了瘋狂的境界
坐公車使用手機、坐捷運使用手機、走在路上也使用手機
坐在餐廳吃飯,爸媽玩手機或是ipad,經濟條件好的,連幼稚園小孩都在玩ipad
去戶外踏青,爸媽玩3C用品,小孩放在旁邊不理
年輕人聚餐圍成一桌,人手一機,交談的聲音被敲擊螢幕的聲音所取代
今天剛好在奇摩新聞上看到這篇報導,感同深受
文中提到的現象一點也不誇張,都是個人親眼見過的景象
與大家分享如下
----------------------------------~~原文~~--------------------------------
全文出處:奇摩新聞
中時電子報作者: 本報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25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本報訊】
美商蘋果股價近期在突破6千億美元市值後連跌多日,每股失守600美元關卡,高處不勝寒
在此同時,支撐蘋果高獲利的龐大供應鏈,也正面臨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連串檢查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死後半年
世人雖然繼續擁抱蘋果產品所創造的驚喜與便利,卻也開始省思長期啃蘋果的「副作用」
不僅僅關乎供應鏈運作機制與權利分配的合理性,更在於以蘋果為首的科技業創新
到底把世界改變得更美好,還是弊亦隨之,甚至終將招致弊大於利的後果?
如果說20世紀末的科技世界,是由Wintel(微軟與英特爾)引領風騷
那麼21世紀以來的這十餘年,則無疑是蘋果呼風喚雨的年代
從2001年iPod問世迄今,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透過歷代iPod、iPhone、iPad
在全球發動了一場「耳眼手」革命
當蘋果資通訊產品變成比家人還親的隨身必需品,使用者彈指間就可連上天涯海角
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也有了顛覆性改變
數年前當蘋果手機剛嶄露頭角,iPhone物以稀為貴
人們的問話是讚嘆句:「你有iPhone噢?」
時至今日,iPhone風靡全球,幾乎成了制服機
人們的問話變成驚嘆句:「什麼!你沒用過iPhone?」
從非主流到躍居大主流,蘋果搭配豐富多元的iTunes、成千上萬的App
日復一日,滲透到更多世人的視聽感觀中,賈伯斯也順理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代宗師
當然,改造21世紀科技生活的
還有標榜不為惡的Google、以社群分享為初衷的Facebook,以及帶動數位閱讀的Amazon等等新貴
但蘋果軟硬兼施的高強本領,足堪新世紀科技世界的代名詞
以蘋果為首的新世紀科技創新,利與益顯而易見
創新者因此享有極高的聲名與富貴
使用者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獲得「揮之即來」的滿足
有志者則對網路科技寄予厚望,希望藉此縮短城鄉差距、知識鴻溝,進而改善社會
例如泰國政府最近就準備斥資16億泰銖,為小一生配備平板電腦,以期從小提升數位學習的效率
正因為科技創新的利與益顯而易見,世人很容易忽略,甚至刻意忽視其弊
以往,Wintel餵食太多硬體與作業系統,導致消費者有時消化不良,業者也不時踢到鐵板
現在,蘋果創造了一個封閉的「懶人包」體系,讓使用者貪圖科技便利而難以自拔
芸芸眾生看似選擇變多,其實已臣服在賈伯斯天縱英明之下
也就自然而然跟著蘋果越來越快的換機時程起舞
對於Wintel與蘋果體系而言,驅動換機潮,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
台商甘於微利為品牌大廠代工,也是願打願挨,無關對錯
但消費者買帳,換機頻率加速,改變了3C產品的「耐久財」屬性
鼓舞了「用後可拋」的科技創新與消費文化,卻也導致更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費,此其弊之一
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指控, 正是由此延伸而來。
當人們仰賴科技便利成癮,就極可能被科技工具所駕馭,此其弊之二
S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等新語彙,正是世人役於科技的最新寫照
你我周遭不乏:1、一早起床先跟iPhone、iPad(而不是跟家人)打招呼的人
2、成天抓著智慧手機檢視郵件或上臉書打卡兼打屁的人
3、出門旅遊,盯手機比看風景興趣高的人
4、餐敘聯誼,寧可傳簡訊也不當面溝通的人
5、同桌吃飯,媽媽聽著iPod、拿iPad當奶嘴安撫小孩、爸爸不斷滑動iPhone的一家人…。實例之多,不勝枚舉
當S世代與低頭族勢力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將慢慢失去用心、耐性與溫度
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際關係的冷漠、學習方式的速食化,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冷感
若果人類社會發展到此一境地,與賈伯斯苦心營造之訴求:「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相差又何止千里!
相對科技創新的短利可觀又可期,或許此刻擔心科技創新會弊大於利,是杞人憂天
但科技創新絕非保健諺語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那麼美好單純
任何科技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是人性使其產生偏差
要矯正役於物的偏差,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能有抗拒過度誘惑的體悟,以及防微杜漸的決心